■本報記者 徐瑞哲
  歷經3年建設,李政道圖書館昨天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落成,集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科技館、藝術館為一體。
  作為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之一,88歲的李政道通過視頻跨洋致辭:“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英雄在少年。我把畢生收藏的科學文獻資料和研究手稿等贈予上海交通大學,希望來到圖書館的青年朋友能夠獲得靈感,成功地攀登科學高峰。”
  諾獎金章表夙願
  一枚印有諾貝爾頭像的大金章,以及一份大開本的獲獎證書,就陳列在李政道圖書館入口一側的櫥窗內。這兩種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原件,代表了李政道將他“諾獎人生”歸於祖國的心愿。
  1957年,剛剛31歲的李政道與楊振寧,因共同發現“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長子、香港科大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歷史學家李中清說,李政道15歲在抗戰中赴西南聯大,19歲赴美留學,師從物理大師費米。他26年在外,直到1972年才得以回國,而此後39年,幾乎每年都回到國內,近年才因身體狀況不宜長途旅行,無法親臨圖書館。
  在展館“傳道”部分,記錄了李政道先後建議開設少年班、倡導建立中國博士後制度、力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制度、促成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項目等歷史資料。
  情歸“母校”兩代人
  儘管身在美國,李政道捐贈的各類資料、藝術藏品,已分10批次陸續運達上海交大。截至目前,館內共收錄論文3400餘篇,手稿5700餘份,信函4萬餘封,以及圖書、音視頻等資料2萬餘件。圖書館組織工作人員耗時1.7萬小時,在一年內完成45萬餘頁資料的數字化加工工作。最終,李政道數字資源中心也先期開通上線。
  李政道生於上海,祖籍蘇州,最早就讀浙大——為何情歸上海交大?溯至一個世紀以前,1911年李政道的岳父秦夢九畢業於交大前身——清朝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早在1926年,秦夢九就將其在京房產捐獻母校,用此項資金援建了現今的交大徐匯校區工程館。
  而李政道也與父輩一樣視交大如“母校”,於1987年受聘交大客座教授。據透露,2009年5月27日,李政道又受交大校長、同為物理學家的張傑院士之邀,為師生開設大師講壇,期間就提出希望將畢生積累的手稿、諾貝爾獎章、科學藝術作品等,以及在宛平路47號的別墅捐贈交大。“故居是為交大科研工作者和訪問學者提供更有利的生活與科研條件。”李中清教授告訴記者。
  2011年9月1日,教育部正式批覆上海交大在閔行校區選址新建李政道圖書館,總建築面積6500平方米。李政道圖書館也成為交大校園繼錢學森圖書館之後的又一座國家級人物紀念館。
  科學和藝術交相輝映
  “科學和藝術就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分別代表著人類的智慧和情感,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李政道一生倡導科學與藝術結合,圖書館內壁的大屏幕上滾動呈現著他的書畫,比如《格》、《粲》;除了其個人作品,還有吳作人、李可染、黃胄、華君武、吳冠中等名師大家的科藝題材作品,主題涵蓋了同步輻射、高溫超導、量子引力等諸多領域。
  李政道自幼喜歡讀書,博學多才,有著極好的古文功底與藝術才情。如今每到年底,他都親手製作賀卡,遙寄慰問,感謝參與圖書館項目建設的每一位工作人員。去年,他還在上海交大設立“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李中清告訴記者,這是父親將各項科研結餘基金全部捐於交大設立的,其利息還將獎勵科藝創作作品。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這句杜甫名詩正是李政道的座右銘。  (原標題:李政道“諾獎人生”歸於祖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69pzbve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