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由南方電網公司廣州供電局、南方日報社聯合主辦的“萬家燈火 南網情深——走讀廣府活動”在越秀區展開了第三期活動。在廣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許鴻基的帶領下,廣府文化親子走讀團隊一行來到了山清水秀的越秀公園,領略傳統書法碑刻的藝術魅力。此外,走讀團隊還走進“綠色電網”,在東風廣場110千伏環風變電站體驗電磁感應測量,增進對城市供電的瞭解。
  行越秀山??
  品讀傳統文化
  走讀團隊步入越秀山的西門,刻有“越韻亭”三字的匾額映入眼帘,匾額以行書寫就,端莊中正,與兩側以隸書題寫的楹聯相得益彰。
  “越韻亭”匾額的作者,廣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許鴻基,正是當天走讀團隊的人文導游。從“越韻亭”開始,許鴻基向團友們介紹書法背後悠久的文化歷史。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從商代甲骨文起算,中國書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逐漸演化成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五種風格的字體。其中,從秦漢開始成為官方字體的隸書,使漢字由圓變方、化繁為簡,實現了中國書法史上第一次重要變革。
  拾級而上,走讀團隊來到了五羊石像前,聆聽“羊城”得名的故事。正當人們聽得津津有味時,許鴻基卻指出,五羊石像背後暗含書法藝術的玄機。石像與書法到底有什麼關係呢?許鴻基解釋道,書法與石像一樣,講究主次分明、和諧統一:“五羊雕像中,領頭羊居中,其它四隻羊則像眾星拱月般圍繞簇擁著;而漢字是結構分明的文字,在書寫之時,也需分清主次,主要的結構要領軍,次要的結構要避讓,寫出來的字才有神韻。為人處世亦是如此,要分清主次,學會謙虛禮讓。”
  沿著山間棧道,走讀團隊來到巍峨矗立的明代古城牆腳下。明代古城牆與鎮海樓、五仙觀並稱“廣州明初三大古跡”,在越秀山上延綿1100多米,見證著羊城的歷史與變遷。登上山頂,團友們來到了中山紀念碑前,觀瞻國父遺囑。碑文由楷書架構,兼有隸書筆畫,筆力雄健,端莊寬博,頗合建築的雄偉風格。
  其後,走讀團隊走進鎮海樓廣州博物館,欣賞了廣東古琴研究會常務理事謝倬的演繹:一曲《酒狂》,將酒徒醉後的千姿百態演繹得活靈活現;而北派古曲《關山月》古樸粗獷、雄渾悲愴,隱約得可以感受到戍邊將士的凌雲壯志與邊關的悲愴凄涼;而南方古曲《雙鶴聽泉》則把剛健爽朗、細膩柔腸的情愫演繹得淋漓盡致。謝倬表示,與書法一樣,古琴自古就是文人雅士修身養性之物,南北流派之間雖有鮮明差異,但也相互借鑒,共同體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進變電站??
  實測電磁感應
  越秀山走讀之行結束後,“廣府文化親子走讀團隊”一行人來到了位於東風廣場的110千伏環風變電站,現場體驗測量電磁感應。110千伏環風變電站外觀考究。一眼望去,採用現代建築風格建成的變電站,與東風廣場四周林立的高樓無異。“市區新建的變電站多是室內變電站,變壓器與電纜都不外露。”廣州市環境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何志輝說。
  何志輝向走讀團隊介紹,中國的電力結構以火電為主,輔之以水電、核電和風電,電力資源“西富東貧”,而用電負荷則“西低東高”。所以,東部地區的用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西電東送”工程。“而廣州的電能,也有60%以上來自‘西電東送’系統中雲南、貴州等省份的電廠,還有一部分來自於三峽水電站,而省內電廠供應的電能所占比例卻不高。”
  根據焦耳定律,電能通過電線傳送時,電壓越高,能量越少。而在“西電東送”工程中,電能需要通過長距離的輸送,才能到達東部城市。為減少電能消耗,電廠必須通過變壓器將其升為高壓電。到達東部城市後,又需要通過變壓器將其降壓為低壓電,才能供居民使用。這些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變電站予以完成。
  據統計,廣州目前有變電站300座,包括500千伏變電站6座,220千伏變電站49座,110千伏變電站245座。“其中,六座500千伏變電站的作用最為重要,任何一個出現故障,都可能導致廣州地區電網的大規模停電,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何志輝說。
  “在城市負荷較為密集的區域,1個110千伏變電站只能覆蓋2平方公里左右、甚至更小的面積。”何志輝表示,這就意味著:幾乎每個大型小區都必須建設變電站。這樣密集的變電站是否會對居民區構成影響呢?不少走讀團隊的成員都提出這個問題。
  “電磁輻射不能等同於核輻射。無論在什麼變電站,電磁輻射都是一個偽命題。”何志輝介紹,輸變電設施的頻率為50赫茲(又稱為“工頻”),比聲波頻率還低,與廣播電視、通信105-109赫茲的頻率相比更是低得多。“50赫茲的工頻場的波長長達6000千米,輸電線路本身的長度遠遠不足以構成有效的發射天線,因而不能形成有效的能量輻射。”他補充道。
  在現場測試中,團友們看到變電站內的電磁輻射量為零,只有靠近正在使用的電源插座時,儀器才會顯示數據。變電站工作人員介紹,這個測試說明,變電站的工作區域的電磁輻射與普通環境中毫無差別。而居民使用電器時,都會在電源附近產生電場。
  根據《電力設施保護條例實施細則》,高壓線距建築物的水平安全距離為1.5米起,其中110千伏為4米,220千伏為5米,500千伏為8.5米。而廣州市區的輸電線路,一般在110千伏以下。
  現場又有團隊成員提出疑問:為什麼不將變電站建在地下?變電站的工作人員解釋,地上變電站與地下變電站的標準占地面積為1:6。而且,地下變電站的上方也不能有建築物,對於土地資源緊缺的中心城區來說,建設地下變電站並不現實。此外,受限於地下空間,一旦地下變電站的設備出現故障,修複工作會極其困難。廣州天氣多雨,地下變電站存在洪水倒灌和滲漏的風險。
  “時至今日,科技的發展讓變電站變得更加安靜環保,變電站是我們城市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何志輝總結道。
  撰文:楊逸 江麗燕 黃曉璐
  圖片:陳思華  (原標題:登越秀山品味書香琴韻 進變電站實測電磁感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69pzbve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